信息网_www.520link.cc

爱链网_信息网 > 北京信息 > 正文

春节“数据”释放的经济三大积极信号

网络整理 2023-04-09 18:53

(原标题:春节“数据”释放的经济三大积极信号)

兔年春节“非比寻常”,作为疫后第一个春节,它展现出的状态,是疫后时代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。好或坏,关乎长期信心。

假期结束,春节期间各种数据出炉,总的来看,一扫过去悲观情绪。积极向好的各种数据里,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,也是国人对未来怀有足够信心的结果,更是中国独特“消费观”的一种优势呈现。

经济是什么?经济与社会,就像人与身体,身体健康是人幸福的一种集中体现。推而论之,经济的健康,就是一个社会幸福与否的表象特征。19世纪英国作家、社会活动家罗斯金有一句名言,他认为“经济并不意味着消费货币,也不意味着节约货币。经济的意义在于经营和处理一个国家,一个家庭。”

疫情冲击社会原有的健康秩序,反馈到经济上就是三年消费低迷。兔年春节前的社会松绑给未来数年打开全新想象空间,此时此刻展现的积极信号,为未来生活附上了乐观的可能性。天浩在观察了各种数据后发现了三点结论:

首先,兔年春节的复苏并非偶然,这和国人过往热爱“储蓄”的习惯息息相关。其次,兔年春节“享乐”消费是疫后经济复苏的一大特征,也将是未来的长期趋向。最后,三年疫情左右了社会消费“心理”,给未来经济带来了大机遇。

复苏之根:国人爱“存钱”习惯

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储蓄大国,国人对于金钱的观念十分特别。在中国人的认知里,一定要有存款。疫情之前,储蓄习惯一直为各界所“诟病”,因为过于保守的财富观念,对消费社会的形成与壮大是一种阻碍。

这种缺点在经济下行周期反成为一种优势,国内三年执行全球最严格的“防疫、防控”措施下,中国经济能够于动荡中表现一种韧性,就在于大多数家庭“家中有粮,心里不慌”。相比于美国给普通公众发钱的措施,经济低迷情况下,依靠自己存款渡过难关的中国,信心恢复更快、更稳定。

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信用经济发达,超前消费观念下,大部分美国人没有存款,疫情导致的普遍停工、停产,致使很多家庭陷入困境,直接发钱拯救了美国人,也给美国经济大大的补了一口血。

据统计,美国在2021年疫情最严重的时期,就给年收入不超过75000美元的个人,或15万美元的夫妇,每个家庭成员发了三轮1200+600+1400共3200美元的新冠疫情补助金,折算人民币20000多元了,一共花了19000亿美元。欧洲的英国、德国,还有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,都有类似发钱的政策。

不能说,这种政策不好,可其的副作用非常明显。相信中国人真“挺”不下去的话,也会使用类似的手段来,只是能不用要尽量不用,因为它会导致二个问题。

首先,货币超发与通货膨胀;现代体制下政府就像一个大号的“公司”,收入与支出每一笔账都要算的清清楚楚,大部分国家为了应对一些“特别情况”,本来就需要发行一定数量的国债来筹集资金。疫情打击下,很少有国家有足够盈余去给国人发钱,就只能“印钱”。一个普通的国家如果在自己国家多印很多钞票,那么这个国家很容易就会通货膨胀,简单得说,钱会不值钱。

美国稍有不同,美元作为世界货币,是全世界共同使用的。因此同样的印钱,美国有全球各国帮忙“泄洪”,抗压能力明显更强。

其次,短期回血不利理性消费回归;所有经济危机的本质并不在“货币”本身,而在于长期经济结构失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集中一个时间爆发,解决经济危机的核心在于解决“失衡”问题。《国富论》第四章中曾有这样一段文字来形容货币,在市场中假如A因为职业的原因只能生产糖,而B只能生产牛肉;A想要交换点牛肉,但是B却想要面包,所以A和B双方就不能进行交换。“假如A手上有一样东西,B可以拿它交换面包,那么B就愿意和A交换。这时交换的媒介就诞生了。”

正常情况下,货币应该是社会各人群交换劳动成果的媒介,交换持续的循环,货币持续的流通,这就是健康的经济。一旦某种或多种物品交换过程主动或被动停止,货币因为流通受创,会造成经济动荡,重要的是如何恢复秩序或重建物品交换新的秩序,等新秩序稳定并确立,调整货币政策即可。

而直接发钱的弊端是,增加了货币的流通数量,却并未重构新消费秩序。根本问题未获得解决,发钱只是将问题延后而已。

从经济的本质来说,只要国家足够稳定,物质生产能力足够强韧,就不会出现“骇人”的危机。物质生产与需求不匹配,就调整供给端的生产结构,与需求端的真实需求实现匹配,经济健康循环就会建立。

所以说,无论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导致的经济波动,只要每个人都回归到理性消费(理性的消费观是具备长期性的消费观),动荡因素就会变少,波动就会恢复到健康态。

大疫之后:国人开始接纳“享乐”消费

科技进步、生产力提升是一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,而与之适应的消费观念同样尤为关键。

改开四十年,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理念普及,大大提升了国民人均产值。早期,出口是经济增速的重要引擎,随着外部市场的饱和,内需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健康循环重要意义增加。不过,受过去物质贫乏时代的影响,早些年60、70年代为消费主体的社会消费,偏向于刚需消费。在物质富足年代,刚需式消费观可划做“非理性消费”区间,因为消费的低迷,不利于生产出来的物品消耗。

近十年来,80后、90后为消费主体,他们在消费行为上更为多元,不过受上一代人影响,只是消费观念上也残存很多“刚需”思维。

比如说“性价比”的流行,大牌平替概念商品的走俏,其根子里仍是“值不值、省不省钱”的思路,不强调商品的体验,反注重商品之外的因素,如价格、折扣等,这违背人类消费的本质(消费本质是解决真实需求)。这种刚需消费思维存在一个隐患,就是消费的动机存在“被迫”性。也就说,消费者在主观意识上,并未将消费行为和心理认知形成一种统一。

从此次春节诸多数据来看,“享乐”消费开始抬头,也就说,消费者开始用“花钱”来取悦自己,而不是像疫情之前,很多消费是因为面子需要或受某种流行文化影响。虽然是享乐消费,但这种主动式消费观念更为健康。这和疫情三年里外部压力下,国民观念改观有直接关系。在外部环境有重大事件发生时,人的自我意识也会强烈。

国家税务总局27日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,今年春节假期,旅游及住宿服务恢复加快,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.3倍,已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期的80.7%。旅游饭店、经济型连锁酒店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.4%、30.6%,分别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期的73.4%、79.9%。

据各地方文旅厅统计,春节前4天部分省份地区景区收入较去年春节同期增加3到6成。其中四川春节前4天景区门票收入提升约60%,恢复至2019年春节同期的74%;湖北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34%,海南春节前三天景区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倍

除了旅游业,兔年春节电影院也迎来一个大的回血。据华西证券统计显示,截至正月初五,春节档(除夕至初五)票房 57.81亿元,观影人次达10950.1万人次,春节档连续5日单日票房突破10亿元。相比较来看,今年春节档票房较2022年同比上升20.3%,显著高于疫情前的2019年,但略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。

餐饮消费也是消费快速回暖的一个缩影,美团数据显示,春节假期前6天,全国多人堂食套餐订单量同比2022年增长53%。其中,上海堂食消费最旺,订单量同比2022年增长240%。异地消费较2022年同期增长76%。其中,三亚、成都、重庆、大理、北京等地成为异地消费者堂食订单量最多的前5座城市。

自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开始,就有各种专家“瞄上了”国民银行卡里的余额。1月初,“中国房地产之父”孟晓苏就曾表示:2022年中国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元,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对房子的购买和装修等,中国经济就能恢复了。

几天前,认证为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教授的网友发表了一篇文章,其建议对50万以上的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,并认为这是促消费的最佳途径,引发了极大的争议。

这些都释放了一个信号,虽然过去三年大家日子过的惨烈,可家有余粮,只要信心获得恢复,经济正常运行并不是难事。无论是国外的发钱,还是国内专家的各种提议,市场经济的自由本质,意味着只有消费者主观意愿的去消费,才能形成健康的循环,无论是发钱刺激还是用手段去影响,任何带有“被迫”性质的交易都不存在长期性。

过往,受老一代人影响,花钱被打上了“原罪”。疫情之下,动摇着这种消费理念,取悦自己、为享乐消费成为一种趋势,这带来好的信号。

未来展望:新消费“心理”带来大机遇

从世界制造工厂,到世界智造工厂,中国一方面开始一带一路开辟全球经济的新引擎,一方面开始谋求消费内循环的建立。

从当下享乐经济的抬头来看,中国最终应进入品质消费时代,相比享乐消费对情绪的重视,品质消费的目标更综合性,意味着对高端商品、绿色商品、高科技商品的需求量增长。相比于享乐经济,品质消费包含精神愉悦、文化属性和社会责任感等多重因素,这种消费更具持久性和健康性,而且品质消费需要科技为基础,也是保持一个国家科技力量站在全球顶端的一种经济模式。

这种经济模式,除了“硬件”的跟进,就是AI、5G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科技进步,提升生产力。还有“软件”跟进,就是国民消费心理的匹配,从春节消费数据来看,国民开始诞生新消费“心理”,这给未来带来很好的启示。张家界常务副总裁兼董秘金鑫透露一个现象,(春节假期)自驾游出行的游客占比显著增长,团队游或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游客数量相对减少。

在此影响之下,春节期间张家界景区的散客占比高达90%以上,而团队占比不到10%。显然,消费者心态开始注重消费的体验和感受,而不是将“省钱”放在一切的首位。

首先,线下消费的回归;相关数据显示,春节期间全国480座万达广场客流1.6亿人次,销售收入126.8亿元,其中可比万达广场同比2019年客流增长15%,销售额增长29%。

另据海口海关统计,1月21日至1月27日,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5.6亿元,比2022年同期增长5.88%,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51.5%;免税购物人数15.7万人次,比2022年同期增长9.51%,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64.9%;人均消费9959元。

相比于线上消费的纯粹性,线下消费兼具娱乐和消遣两个优势,春节期间线下消费的回归,同样呈现了许多人已经不再受“省钱”思维的影响,更关注消费体验本身,这给2023年里嗷嗷待哺的线下商铺业态带来利好消息。

其次,线上消费常态化;如果说线下消费是一种体验优先的消费,线上消费则越来越常态化,它交易中间环节更少,具备价格优势、品类丰富和无地域限制等特点。疫情期间,无疑加速线上消费的渗透,春节期间忙碌的快递,预示着疫后线上消费依旧保持了此前的热度。

今年春节假期,全国邮政快递业运行情况总体安全平稳,揽收快递包裹约4.1亿件,与去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5.1%,较2019年春节假期增长192.9%;投递快递包裹3.3亿件,与去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0.0%,较2019年春节假期增长254.8%。

最后,自主消费的成熟;过往中国消费市场,房地产和汽车是两大支柱产业,它们占掉每个家庭几成的日常开支。春节期间,自主消费(基于兴趣的主动式消费)是主要引擎,这种不在受“外部”因素影响的消费行为,会带给消费者发自内心的愉悦,也更具备持久力。

以电影业为例,消费者喜爱程度直接决定了影片的票房。春节档上映的6部影片累计票房分别为《满江红》26.06亿元,《流浪地球2》21.64亿元,《熊出没·伴我“熊芯”》7.48亿元,《无名》4.93亿元,《深海》3.59亿元,《交换人生》2.9亿元。

兔年春节过去,各行各业都等待着自己的春天到来。从春节期间各种消费数据来看,家中有粮的消费者,并没有因为疫情黑天鹅而丧失生活信心,他们积极的消费心态将是各行各业恢复元气最大的底气。

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:师天浩 发表,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网站观点,未经许可严禁转载,违者必究!

Tags:[db:TAG标签](267806)

转载请标注:信息网——春节“数据”释放的经济三大积极信号
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