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网_www.520link.cc

爱链网_信息网 > 河南信息 > 正文

追问新冠肺炎系列报道——《科技日报》用科学引导受众

网络整理 2020-05-15 18:45

原标题:“追问新冠肺炎”系列报道——《科技日报》用科学引导受众

追问新冠肺炎系列报道——《科技日报》用科学引导受众

追问新冠肺炎系列报道——《科技日报》用科学引导受众

  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,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。

  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同时,也不免出现了各种流言、谣言在网络上热传。回应热点、答疑解惑,不仅是各级政府官员的职责,也是媒体的职责。老百姓有疑问、有情绪,最好的做法就是直面情绪、正视问题、解疑释惑。

  《科技日报》从1月28日起,在新媒体(微信公众号和微博)推出“追问新冠肺炎”系列报道,针对疫情防控热点、焦点问题进行选题策划,为公众的关切和疑惑作出科学解读,注重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权威公信力,追问多个领域的专家,从科学角度分析解读,为读者解疑释惑,理性引导公众。同时,及时报道解析科研支撑防控疫情新进展,提振公众抗疫信心,注重传播科学防控知识,消除公众恐慌,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。截至3月31日,该专栏已刊发稿件40篇,阅读量逾200万+。

  贴近生活抓选题

  科学理性解疑虑

  《科技日报》“追问新冠肺炎”系列报道,策划选题就从人们最急切想知道,但又得不到答案或者容易被误导的话题入手,发挥记者们平时积累和与有关专家联系紧密的资源优势,畅通媒体与科学面对面对话渠道,及时发出权威声音,澄清事实真相,在疏解民忧的同时化解大众的焦虑。

  新冠肺炎因其突发和病毒新型,人们对它知之甚少,因此给大众带来的恐惧与忧虑极易形成热点、焦点,引发热议。如,男性更易感是否有科学依据、治愈后是否会二次感染、病毒潜伏期为什么有长有短、A型血是否真的更容易被感染等等。《科技日报》对这些问题不回避,及时作出解读性报道。

  话题选择不以大小为依据,而以公众疑惑程度为依据。在疫情发展前期,很多人都在疑问:有点咳嗽发烧了怎么办?怕去了医院反而感染,不去又担心延误治疗时机。1月31日,“追问新冠肺炎”的第4篇报道就以《发烧咳嗽了,到底要不要去医院?》为题,邀请北京两位拥有新冠肺炎诊治经验的一线专家,从专业角度明确告知公众:流行病接触史才是关键和37.8℃的硬指标,引导舆论科学对待疫情、消除公众恐慌情绪、呼吁节约医疗资源。

  直面传言和谣言

  增强报道权威性

 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媒体环境下,网络上难免有不少打着科学的幌子蹭流量的文章,他们的混淆视听造成公众心理恐慌。这时,人们迫切需要听到权威意见和科学的结论,渴望有一锤定音。而对这类问题的采访和解读,面临着找有关权威专家采访难、多方求证难等问题,这时更需要记者们迎难而上,不退缩。

  《科技日报》“追问新冠肺炎”系列报道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生,报道选题直面各种传言和谣言,以采访对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示人,通过科学解读和权威发声一锤定音,为及时粉碎传言、谣言,正确引导舆论,发挥了作用。

  例如,“2003年非典易感人群是青壮年,今年新冠肺炎易感人群是中老年人,那不是一批人吗,多大仇啊,追杀了这代快20年……”这个段子在网上流传,引发热议。2月3日第9期的“追问新冠肺炎”就推出《新冠肺炎“追杀”中老年?男性更易感有科学依据吗》一文,记者通过采访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王贵德,分子病毒学专家、参加过抗击非典的南方医科大学教授赵卫以及一线呼吸科专家,第一时间详细解读易感人群和致死人群的不同,为什么大众会有这种印象,以及男性为何更易感的原因。网友点赞该文“客观、理性、专业,通俗易懂”,点击量超过10万+。

  再比如,有消息称“从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”,引发公众对病毒传播途径发生变化的猜测和忧虑。《科技日报》“追问新冠肺炎”在2月13日发出第17篇报道《粪便中分离出新冠病毒意味着什么?是传播途径发生变化了吗?专家:民众不必过度紧张》,用科普话语深入细致解析问题,借助权威专家答疑释惑。

  结合热点作科普

  报道严把科学关

  新冠肺炎无疑是一个新生事物,自然也会带来很多新的说法和新词语。有些词汇因其专业性较强,名词术语生涩难懂,公众难辨真伪,莫衷一是。用权威专家的真知灼见解读网民热议的新话题,在新闻报道中普及科学知识、提高公众科学素养,既是科技宣传应有之义,也是突发热点报道中有待破解的难题。

Tags:新冠(156)追问新冠肺(1)受众(3)科学素养(1)科学报道(1)新词语(1)科技日报(2)

转载请标注:信息网——追问新冠肺炎系列报道——《科技日报》用科学引导受众
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